
進食是一個食物與動物之間交互產生的一連串感知。貓狗擁有不同的感知器官,因此他們面對食物的行為也不相同。
如同人類一樣,貓和狗也有各自的進食行為。只要仔細觀察,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進食習慣是不同的。並且從貓狗挑選食物的階段就展現出了不同了!



從食物的選擇到咀嚼,貓狗大不同!
若狗嗅聞後,很快地選擇了食物並開始大快朵頤,他們往往會專注地吃完。而貓咪則會有所遲疑,並且會在多種飼料之間三心二意。
貓狗的取食與咀嚼都有不同,尤其是吃乾糧的時候。
狗狗一般會用牙齒取食,並在用臼齒磨碎後直接吞嚥。而貓咪則會用舌頭、嘴唇或牙齒來取食,他們會直接吞嚥、或是用舌頭將飼料推向臼齒,藉此磨碎後再吞嚥。
要了解進食行為的差異造成的原因,就要從兩者之間感知器官的差異開始研究起。
貓狗的進食行為:感知的歷史
進食行為主要是由動物的感知器官與食物的感官屬性互動產生的。食物的氣味、顏色、質地、形狀、口味…等感官,會在寵物們進食時的不同階段影響他們本身的行為,或是刺激他們的器官。
就是這樣導致了差異的產生!從味蕾的數量到牙齒的數量,貓狗存在很大的不同。其感官的敏銳度與器官差異會導致他們對於食物的反應有所不同。
狗狗的大腦有10%是專為處理嗅覺而生,因此他們的嗅覺能力更強,這也是為甚麼他們常常會到處嗅聞,因為他們的嗅覺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很美味的食物。
貓狗的不同點之一:貓咪的下顎無法像人類或狗狗一樣垂直、平行移動,所以他們只能撕碎食物、而不能磨碎。
適口性的第一步
了解了生理上的差異與進食行為的不同是了解適口性的第一步,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為貓狗量身訂製適合的飼料。
勢必得先知道個別的偏好,才能打造出具有足夠吸引力的食物,滿足貓狗的胃口與感官。
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!請待下回分解……。
文章來源:從感知器官到進食行為:解構貓狗的一餐